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
購屋所得比
關於購屋所得比
以下是ORICON在2007年所做的統計調查.調查東京都家戶收入分佈為下
1000万円以上 15.7%
900~1000万円未満 7.0%
800~900万円未満 10.6%
700~800万円未満 13.6%
600~700万円未満 12.4%
500~600万円未満 12.0%
400~500万円未満 9.4%
300~400万円未満 5.2%
200~300万円未満 1.6%
100~200万円未満 0.5%
100万円未満 0.2%
平均家戶年收入落在700-800萬日幣之間.但根據2006年日本不動產經濟研究所調查顯示該年新成屋價格(70平方米-80平方米)平均價格為5148萬日幣.由此可知東京人約要7年不吃不喝才能在東京買上一間30坪的新房子.但是反觀台灣.想想若是要在台北市買一間30坪(室內面積)的新房子.可能連不吃不喝20年都很難....
[摘要3.29.2010 蘋果 柯玥寧、楊茲珺]
若拿台灣與國際相比,台灣五大都會區7.08倍,高過澳洲6.8倍、日本5.3倍、英國5.1倍。
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說,房價所得比,是調查近半年已購屋者的購屋總價與其家戶收入後,取中位數而得。北市房價家戶所得比9.06倍,代表買906萬元房屋的家庭,年收入約一百萬元;而國際認定的5.1倍門檻,是指年收入一百萬元的家庭,購屋總價最好在510萬元,超過510萬元則「嚴重難以負擔」。
有巢氏房屋協理劉炳耀表示,若不能有效降低房價所得比,年輕人養房負擔沉重、孩子也不敢多生,住的問題不改善,未來生育率恐怕會持續下降、影響國力。以後因為要養屋,不敢生小孩,台灣生育率會變更低,且一堆無殼蝸牛出現後,恐為社會帶來更多問題。
無殼蝸牛聯盟在二十年後再上街頭,無殼蝸牛聯盟發起人之一、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華昌宜表示,二十年過後,大台北地區民眾找殼安居的願望更難達成。
他並反駁吳揆說國內住宅自有率高達87.36六%,「全面打壓房價會造成全民財富縮水。」的說法。指吳揆並未搞懂「房屋自有率」的定義,其實只要房屋登記在戶內成員的任何一人或直系親屬即為自有,並不是指每10戶家庭就有8.73戶擁有房子。
華昌宜表示,每月貸款佔收入的比率,更能精確顯示民眾的購屋負擔,去年下半年台北市購屋者每月貸款,已佔收入的36.12%,顯示收入超過三分之一都用於支付房貸;但根據美國不動產仲介協會認定,適當的房貸支出應佔家戶所得的25%才算合理。
「政府若無良善的住宅政策,不僅僅是無殼蝸牛問題,甚至還會影響國家競爭力。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